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1-7-1 10:24 |
---|
签到天数: 187 天 [LV.7]常住居民III
超新星
- 积分
- 2048

|
楼主 |
发表于 2021-4-2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到神圣罗马帝国,我就很想笑(罗杰:laugh tale懂吧)。
伏尔泰:既不神圣,也不罗马,还不帝国(。)
西罗马帝国虽然于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废黜。然而罗马人在巴黎地区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
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兰克人的某部首领克洛维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
其后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统治之下王国达到鼎盛,
征服国土范围到今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北意大利、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800年,查理曼在罗马礼拜时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西罗马帝国就此以皇位转移至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复辟。
查理曼帝国至少在理论上奠定了后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取消为止。
教宗利奥三世认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端,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那时的帝国应该叫做法兰克帝国。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分全国为三部分。
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泰尔一世(795年-855年)承袭皇帝称号,并领有自莱茵河下游以南、经罗纳河流域,至今意大利中部地区的疆域,称为中法兰克王国。
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称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为东法兰克王国。
另一个弟弟秃头查理则领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始终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君主轮流拥有。加洛林王朝的皇冠最初在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之间争夺不休,作为战利品先后落到西边秃头查理和东边胖子查理。
胖子查理于887年被废黜之后,加洛林帝国自此瓦解,再也没有统一。
888年胖子查理死后,根据Regino of Prüm的说法,帝国的每一部分从自己内部选出了一位"小王"(kinglet)。
自胖子查理之后,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意大利国王。
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范围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而那些国王几乎是清一色的意大利本土贵族,
最后一位这样的皇帝是死于924年的意大利的贝伦加尔一世。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
它们是:萨克森(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法兰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人)。
当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于911年去世后,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加洛林家族的成员作为路易的继任者,
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Conrad of Franconia)为新一任国王。
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 (德意志)为继任者。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亨利去世后其子奥托一世继位为东法兰克国王。
亨利死于936年,但他的后代--奥托家族的国王们继续统治了东法兰克王国一个世纪左右。
亨利指定的继承人奥托一世于936年在亚琛被选为国王,他平定了一系列由其长兄和一些公爵发动的叛乱。
在那之后,国王成功地掌握了公爵的任免权,并常常任命主教来管理行政事务。
在951年,奥托一世帮助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妇王后)击败了她的敌人。他接着娶了她并控制了意大利。
在955年,奥托一世在对阵马札尔人的列希菲德战役中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962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
一直到973年,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那时起,日耳曼王国的事务就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缠绕在一起了。
奥托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国王们成为了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并通过帝国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
王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
然而每位国王都有偏爱的地点,对奥托一世来说是马格德堡。
王位继续以选举的形式传递着,不过在国王们死亡前,他们的子嗣常常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就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保有王位成为了可能。
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12世纪萨利安王朝结束。
这也重新引发了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奥托一世的儿子奥托二世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之后。
尽管如此,奥托二世仍然以迎娶拜占廷公主提奥法努(Theophanu)的方式保持了与东罗马帝国的联姻关系。
他们的儿子奥托三世把注意力放在了意大利和罗马教廷上,并开展了广泛的外交,但是他却于1002年英年早逝。
继位的是他的表亲亨利二世,他则专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务。
1024年,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来自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王朝统治期间,与教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叙任权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罗马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Romanorum)取代了东法兰克国王,首次成为未加冕的皇帝当选者的称号。
(这是幼年登基为王的亨利四世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回应,
后者企图通过称呼幼王为"德意志人的国王"或"条顿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Teutonicorum)来否定未加冕的国王统治罗马的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终结。
兰克尼亚王朝结束于1125年亨利五世的死亡,公国们并没有选出国王的血亲当国王,而是选择了洛泰尔二世,一位影响力颇大的老萨克森公爵。
当他在1138年去世时,公国们再一次把选择继任的目光放在了更有影响力的家族上。
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偏爱的继承人--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而选择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利安家族的近亲。
此事引发了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康拉德剥夺了韦尔夫家族的财产,
不过在1152年他死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位并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了他的表亲"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
腓特烈于1155年被加冕为皇帝,他强调了帝国的"罗马性"(Romanness),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
1158年在隆卡格里亚举行的帝国大会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了皇帝的各项权利。
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被当作与王权同等来看待,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被枚举罗列出来。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他在北意大利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了冲突,尤其是米兰。
他也由于支持一位少数派候选人,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卷入了与罗马教廷的冲突。
腓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了一系列伪教皇。
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国和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狮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
不过亨利对腓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太强,在意大利战争进入到危机时刻时,亨利拒绝了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
当腓特烈回到德意志时,愤怒的他对亨利公爵提起了诉讼,使亨利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在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死于小亚细亚。
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王朝达到了巅峰。
亨利将诺曼人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俘虏了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并在1197年去世前试图建立君主世袭制。
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虽然已经被选为国王,但只是一个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子。
德意志诸公国决定选择一位成年国王,出现红胡子腓特烈的幼子斯瓦比亚的菲利普(Philip of Swabia)
和狮子亨利的儿子不伦瑞克的奥托(Otto of Brunswick)两位人选竞争王位的局面。
1208年,菲利普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奥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
教皇英诺森三世惧怕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西西里的国王腓特烈二世进军德意志并击败了奥托。
虽然腓特烈出征德意志之前将西西里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亨利,
但在他胜利之后,腓特烈并没有履行他保持两个国家分离的诺言,仍旧保留自己对西西里的实际控制权。
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为皇帝。
教皇惧怕腓特烈集中的大权,最终对他施以绝罚。
另一方面,腓特烈曾承诺发动十字军东征,但却一再推迟。
他虽被开除教籍,腓特烈还是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结束于一系列谈判并使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短暂复国。
腓特烈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
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了德意志的公国和主教国们广泛的特权:
在1220年的《神圣诸侯契约》(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腓特烈下放了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
在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三个王朝时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以日耳曼五大部落公爵的身份登基,以及与罗马教廷的合作关系而维持了帝国内部稳定。
在腓特烈二世采取重意大利轻德意志政策后,皇帝在德意志的权力威望逐渐衰落,而沦为与一般德意志诸侯无异的小领主。
随着腓特烈二世的去世,此前的政策倾斜以及与教廷关系破产造成的潜在危险因为缺乏有能力的皇帝而一次性爆发。
经历了大空位时代以后,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只能靠家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
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
这种松散的政治邦联形态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13世纪同样见证了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纪晚期过渡的整体性变化,以损失贵族封建制度为代价,为政治权力转移到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手中做了准备。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1618年6月26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
对于哈布斯堡奥地利在帝国内部重振皇权政策的反感,以及因为宗教改革造成的占诸侯大多数的新教诸候对天主教皇帝的敌视,最终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
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
|